眼下,中医出海已不是新鲜的话题。在海外“中医热”的催动下,越来越多的外籍学生怀着对中医的好奇和喜爱来到中国,探究这一门通过“望闻问切”治病救人的中华传统医学,作为中国中医药文化发源地之一的甘肃就受到了不少外国留学生的青睐。近日,记者采访了来自甘肃中医药大学的越南籍留学生阮玉山,听他讲述自己与中医结缘的故事。
1 因为中医 来到中国
“足三里穴施针时,在胫骨外膝眼下四指三寸的位置取穴。”在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病房里,阮玉山正跟随导师薛国忠学习针灸手法。在导师的指点下,阮玉山精准取穴,稳稳地将手中的细长银针扎入患者的足三里穴,捻转、提插、留针,一气呵成。当听到为自己施针的是来自越南的留学生时,患者笑呵呵地为这位“洋大夫”熟练的针灸手法竖起了大拇指。
阮玉山是甘肃中医药大学在读的研究生,他来中国前,已在越南学习了6年的中医。随着对中医学习不断深入,他觉得要真正学好中医,就必须去中国。于是,毕业后,他选择来到甘肃中医药大学继续深造,攻读中西医结合专业肾病专科方向研究生。完成第一年的理论学习后,他就开始跟随导师在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实习。
如今,不管是在学校的图书馆,还是在医院的诊室、病房里,都能看到阮玉山的身影。“阮玉山中文很好,也非常好学上进。除了钻研本专业课程,他还积极选修中医基础类课程,并对甘肃特色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甘肃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薛国忠这样评价自己的“洋徒弟”。在他眼中,阮玉山低调内敛的个性和踏实务实的态度,都是医护人员的必备品质。
2 学习中医 永远在路上
尽管已经学了8年的中医,但在阮玉山看来,中医理论的广度和深度不仅在医学领域,还涵盖了阴阳、五行甚至数学等方面的智慧,他需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刚开始学中医时,像《伤寒论》等涉及中国古代中医理论、传统中国文化的内容,对我们留学生而言就很难。”阮玉山直言,随着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不断提升,他发现把中医学习与日常生活融合时,中医理论就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在甘肃中医药大学学习的这两年,阮玉山在学业上收获满满,作为优秀留学生代表先后在第二届敦煌医学青年论坛及甘肃中医药大学第三届研究生学术年会上分享自己的学术成果。读研期间,他将学到的中医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临床实践。“在门诊实习时,我会跟导师一起为病人把脉、看舌苔、开药方,根据病人的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这不仅帮助我掌握了专业诊疗技能,更对中医理论有了深刻体会。”在这里,阮玉山遇到了导师薛国忠,“很幸运有薛老师作为我的研究生导师,他对待病人非常耐心且专业负责,从他身上,我学到了一名优秀医生应该具有的责任与担当。”
3 立志以中医造福更多人
近年来,甘肃中医药大学本着“文化先行、医药互促、强化认同、实体合作”的思路,坚持以文带医、以医带药、以药带商,广泛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已与俄罗斯等国家共建了9所“岐黄中医学院”和6个“中医中心”,与美国、韩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十多个国家及地区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持续提升,也为甘肃中医药“走出去”、培养本土化中医药国际化专门人才等起到了促进作用。
当前,中医在越南的接受度非常高,每个省都有中医院,很多医科大学也设有中医专业。阮玉山坦言,看到中医在家乡飞速发展,自己很有使命感。未来学成之后,他打算回到越南,当一名中医大夫,让中医造福更多的人。
阮玉山的想法得到了导师薛国忠的肯定,他希望自己的这位“洋弟子”能将甘肃特色的中医药文化带到越南,为中越两国的传统医学交流搭建桥梁。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温纪超 何佳琪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