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尚未报送,县里就在直报平台上报了所谓统计结果;号称化肥使用量减少,但报送的数字却连续几年一模一样;化肥使用量实际增加而统计称减少……前不久,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湖南省洞庭湖区岳阳、常德、益阳三市调查发现,当地在“化肥减量”工作中隐瞒真实情况,“早产”数据、“美容”数据等奇葩频出。
当前,环境保护“党政同责”的压力传导已经形成,环境指标成为地方政府和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然而,污染防治并非一日之功,特别是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都是投入大、见效慢的长期工程。于是,有的地方和单位为求表面过关,搞“数字政绩”,不惜弄虚作假,企图瞒天过海。
数据没有原罪。数据也是各种考核的最直观工具。然而,如果数据被人为赋予特殊使命,就可能失真甚而异化。正所谓“政绩不够,数据来凑”。小马飞刀以为,数据造假行为一再发生,不仅仅是因为具体的工作存在问题,更是在政绩观上出现了偏差。数据造假从表面上看,是工作上的问题,与贪腐、道德品质堕落不同,其实不然,它恰恰反映了一些地方的少数主要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存在很大的问题。数字造假的原动力多是地方主官,而且数字造假不那么隐蔽,有的甚至是半公开的,还要有很多部门的很多人配合,因此,一定程度上,它又有组织行为的特征,对政治生态是一种极大破坏。要知道,造假成风后,实事求是者往往顶着巨大的压力,而造假忽悠者往往被视为能人而得到升迁,形成官场上的逆淘汰。大范围的数据造假,还容易透支一个地区的发展潜力。一些干部为了眼前数字、短期政绩,涸泽而渔、伐山取木,甚至拿着财政的钱巨额补贴企业,只为自己任上数字好看。一个人升迁,一个地区几年翻不了身。不客气地讲,数据造假就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腐败行为,甚至可以理解成一种变相的买官卖官行为。
小马飞刀想说的是,数据造假之所以高发,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比如最主要的是“数字出官”和“唯GDP论”的考核机制和政绩观仍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也同样与对造假责任的追究不力有直接关系。但无论如何,统计数据不该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更不能把统计看成是可以为所欲为的“数字游戏”。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建立行政体系的科学考核机制;另一方面要持续加大数据质量管理和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惩处弄虚作假行为,必须坚持“零容忍”,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除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外,构成犯罪的,坚决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让数据造假者不仅没有市场,也没有前途。唯有如此,才能杜绝数据忽悠和数据注水的现象。
小马飞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