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矩阵 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

A19

12年轮回 利弊参半 数据狂欢下的“双11”需要一次冷思考 2020年11月20日

堆积如山的快件。

“双11”下的单全都收到了吗?退了几件?无论你退或不退,站在12年轮回关口上的“双11”活动已经落下帷幕,电商平台都号称刷新纪录。据网经社“电数宝”电商大数据库显示,2020年“双11”全网交易额逼近8600亿元,同比增长43.3%,其中天猫交易额4982亿元,同比增长85.62%,占全网交易额的57.93%;京东交易额超2715亿元,同比增长32.82%,占全网交易额的31.57%;这两大头部平台交易额占全网交易额的89.5%,“寡头效应”明显。

单看这些亮眼的成绩单,在全球疫情尚未结束的背景下,“双11”折射出了中国巨大的消费潜力,用户购买力依旧强劲。但在一片狂欢声中,数据“注水”、促销“套路”、刷单之嫌、售后不佳等声音“不绝于耳”。数据狂欢下的“双11”需要一次冷思考。

正方

“双11”成交额屡创纪录

“今年‘双11’我啥都没买,打折的全是过季款,甚至几年前的旧款,没多大意思。”“周围的朋友不像以前那么疯狂买买买了,实体店甚至比网上还优惠。”……尽管每年都有人唱衰“双11”,但各家似乎都在大众的质疑声中“顽强”地实现了成交额正向增长。

“双11”发展的逻辑其实很简单——平台要流量、商家挣销量、用户图实惠。历经12个年头的“双11”电商购物节发展早已“成熟”,惠及各行各业。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络零售部主任、高级分析师莫岱青认为,今年虽然疫情防控下的“双11”用户消费热度依然保持高涨,购买力强劲。“双11”的消费热潮为国内市场回暖带来更多积极因素,推动了以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阿里数据显示,今年”天猫双11“狂欢季,甘肃省总成交额36.5亿元,全国排名第26位;对外销售额2.47亿元。京东发布的数据同样显示,甘肃省购买力排名位居全国第26位,成交额同比增长表现迅猛。在京东,甘肃省特色农产品上行产品TOP5为:兰州百合、枸杞、羊羔肉、苦荞茶、当归,成交额同比增长分别为47.2倍、23.48倍、18.66倍、4.86倍、4.12倍。可以看出我省消费特色是家居消费复苏,农产品热销全国,兰州百合最受全国人民喜爱。

甘肃省邮政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11月15日处理量达到5359991件,同比增长50.04%。韵达快递兰州分公司总经理景辉表示,每年“双11”对于快递人而言,是一年中最繁忙的时刻,但这也倒逼企业创新发展、服务加速匹配。与此同时,随着“双11”电商平台不断下沉,带动了快递企业对乡镇网络建设,农村网点不断覆盖,推动农村快递的发展。

景辉的另一个身份是甘肃省快递协会常务副会长,从业近20年。在他看来,“双11”不仅是电商新业态模式发展的缩影,更是带动社会就业的“助推剂”。近年来,全省快递业迅速发展,截至目前,全省法人快递企业数量已达223家,分支机构2760个,营业网点4800多个,带动就业效果明显。

而对于大部分商家来说,今年受疫情影响,面临大量库存积压难题。借助“双11”商家走量跑单,带动销量提升,从而起到优化库存,减轻资金周转压力。此外,今年“双11”直播成为电商的“标配”。新的模式愈加抓住消费者心理,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最终形成转化率,带动线上线下产业的共同发展。

反方

数据“注水” “套路”难防 “弊端”需深思

事物发展有利有弊,当我们看到“双11”带动消费的利好,也需要反思“双11”因为“量变”而“无序生长”所带来的行业“隐患”和消费“乱象”。

弊端一

高成交额下的“虚假繁荣”

“双11”之前叫“持币待购”,然后经过“消费预支”,之后叫“消费透支”,并且集中呈现出线下向线上快速转移的消费现象。

莫岱青表示,“双11”成交额华丽数字背后需要理性看待。各大电商平台公布的战报是11天甚至是更长时间的累计金额,并且大多公布了11月12日零点过后半小时到一小时的数据,这个也是数据挤压后的结果。目前,各电商公布的成交额是指下单量,实际应该扣除未支付量、退货量、刷单量等,挤出水分以后才是真实的成交额。因此,真实成交额=成交额-未支付量-退货量-刷单量,但这个数据谁也不会公布。不过,“双11”的游戏规则就是买的越多优惠越大,很多消费者为了享受“3件8折、5件7件”的优惠和满减,不断凑单,收到货后再退货。

“买了3件大衣,都不合适,反正7天无理由退货,全退了。”在旧大路菜鸟驿站,市民冯女士多掏了18元邮费,还是选择了全部退货。“好看就留下,不好看就退掉。毕竟一件大衣好几百,买了不穿也是浪费。”冯女士开玩笑,虽然全部退了,但也是参与了“双11”大项目的人。

一位快递员告诉记者,“双11”退单很普遍,这也是这个月快递员工资猛增的原因,毕竟收寄一单的劳务费是配送一单的3倍,要想挣得多,还是要揽收件多。总体来说,生鲜、农产品退单很少,衣服、百货类退单相对集中。

对于商家来说,退货也是“致命”的。原本商家希望通过“双11”能够达到清库存的效果,退货一多反而起到反效果。加上今年“双11”预售时间提前,并且分段时间进行,导致商家超量备货,因此库存很难消化。逼得一些商家在“双12”时推出更优惠的价格。

弊端二

无节制地透支消费

“预购消费一时爽,尾款支付泪两行。”这是“尾款人”们狂欢后的心声。大促期间为刺激消费,电商纷纷推出类似于蚂蚁花呗、京东白条、苏宁任性付、分期乐、惠分期之类的“赊账服务”,而不少平台为鼓励消费者使用消费金融付款给出了更多的优惠。

“但值得思考的是,消费者需明白任何“赊账服务”都需还款,并且不同平台的消费金融服务分期手续费存在较大差异。有些平台甚至没有明确标示具体还款金额,待还款时高额手续费让消费者悔不当初。”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分析师蒙慧欣说,开通并使用多个平台的消费金融服务容易造成忘记还款、影响个人信用的情况。而对于后续没有能力还款的消费者而言,这是无形的消费“隐患”。

弊端三

消费“套路”层出不穷

“双11”成交额不断刷新,平台、商家的营销策略也一次次更新花样,从前期的宣传到大促进行时以及尾声的售后服务,总是“套路”层出不穷。

“最讨厌‘双11’前的短信轰炸了,回复‘TD’(退订)也是虚设,我挨着回复了还是不断收到促销短信。”在兰州一所高校工作的王老师带着同学做了一次小调查,发现“双11”前期,平台、商家的宣传推广,让不少消费者颇为无奈。层出不穷的促销短信成为简单粗暴的单向骚扰,更让消费者担心隐私泄露,并面临网络诈骗的风险。

据国内电商专业消费调解平台“电诉宝”根据历年用户投诉情况统计显示,电商大促后容易出现消费者爆发式投诉的情况,问题集中表现为:先涨后降、虚假宣传、发货迟缓、退换货受限、信息泄露、快递延误等。

王老师说,电商购物节不断发展,首先得为消费者提供“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商家要少一份“套路”,多一份“真诚”,才能让消费者买得放心、花得舒心。

弊端四

“快递垃圾”成难题

俗话说,上半场看电商频刷纪录,下半场靠快递奋战送达。

值得关注的是,在快递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如此数量庞大的快递包装又该如何处理?据相关数据显示,今年快递总量预计达到800亿件,其中约20%为塑料袋包装。当我们沉浸于拆快递的“快感”时,随之而来的“白色垃圾”已成为“限塑令”监管的痛点。面对海量的“快递垃圾”,尽管菜鸟、京东物流、苏宁物流等企业不断朝着“绿色包装”创新,努力让快递包装“绿”起来,甚至实行回收再利用。但事实上,仍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弊端五

熬夜“买”就为了凌晨“配送”?

“‘尾款人’的深夜狂欢,耗神又耗钱,真的值吗?”“凌晨上门配送,为了时效,真的有必要吗?”“为什么抢购时间要定在凌晨?”这些质疑的声音从来没有因为“双11”的亮眼成绩单而消失。当下的“双11”不再是一部分人的“午夜行动”,从平台技术支撑、商家紧张备货、主播们长时“叫卖”、物流人凌晨待命争抢第一单时效,还有“尾款人”的“通宵达旦”以及隐于背后的各行各业的“打工人”。或许,我们需要一个更为轻松的电商大促。

弊端六

非理性消费下的“囤货经济”

你去年“双11”买的面膜用完了吗?这个梗在朋友圈很常见。面对纷繁的促销活动,很容易造成非理性消费者冲动消费。因为大多商家为了吸引消费者下单,优惠券、红包津贴发送消费者,但一般需要达到一定的金额或者多件商品购买方可享受优惠。因此,部分消费者不得不“凑单”从而产生“囤货消费”,购买并非急需商品造成浪费。例如身边有人通过“双11”促销囤积了大量餐巾纸、卫生巾、洗衣液,有的用了两年都没有用完,而包装上标注的有效期已经过了。

今年的“双11”已归于平静,明年是否持续“繁荣”?网经社专家认为关键还是回归理性——平台合规、商家实在,用户才会买单。不管作为消费者,还是运营者,都希望未来“双11”能够健康的常态化发展。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蔚霞/文 马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