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03日
上一篇         下一篇

■议论纷生

拜托了 公共场所别开手机外放

12月1日起,新修订的《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正式实施,其中明确规定,乘客不得将手机声音外放。从新规实施首日的执法情况看,上海地铁内绝大多数乘客自觉遵守规定,个别乘客对于执法人员的提醒和劝阻也予以理解和配合。

这样的新闻让人有一种舒适感。要知道,噪声干扰,甚至是污染,在我们身边实在是太常见了,工地、马路、商场、餐厅、小区内,我们每天都身处其中,有些时候实在受不了了,还得惊动城管、警察出面。在网上,有人还喊出了“抖音外放,亲妈下葬”的口号,可以说是让人深恶痛绝。此次,上海出台的新规,将有助于营造更加舒适有序的地铁乘车环境。小马飞刀以为,这一规定其实还应该在更大层面加以推广,包括在更多地方特别是在公交、火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上推行。

当然,需要指出的,早在上海之前,北京、昆明、武汉等地都出台了类似的规定。北京市的规定细则称,拟被记录个人信用不良信息的乘客,应当按照轨道交通运营企业的安排,当场参加或与轨道交通运营企业在约定时间内参加志愿服务1小时。等交管部门认可后,“不良信用信息”会被删除。写到这,小马飞刀想到去年读到过的两篇微博。一篇是这么写的:每次单独坐火车的时候都感慨,耳机真是一个伟大的发明,眼睛可以闭上,耳朵却不行。如果没有耳机赋予它闭上的自由,该被多少令人厌烦的声音蹂躏啊。还有一篇说的是上海有位女作家在秀优越感的时候,使用了“地铁味”这个词,引起网友的反感。但是有评论指出:如果我们抛弃成见,就不得不承认,假如在地铁里吃零食(甚至包子、方便面)和外放音频的行为大量增加,地铁就会成为让人难以忍受的公共空间。

不过,也有人对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表示怀疑。的确,这一“守则”并不是立竿见影的法律,其本质更接近于一种公共倡议。从实际操作来看,火车上还好说,每节车厢都有乘务员,每列火车上还有乘警,公交车和地铁上就有麻烦。如果在地铁中安排更多的检查员,会增加地铁公司的运营成本;如果由乘客举报,又要面临举证难和容易发生纠纷的问题。想一想也是挺头痛的。此次上海并没有对手机外放行为做出处罚规定,更多还是要依赖于乘客的配合。其他城市真正实施处罚的案例也是微乎其微,这既是因为绝大多数乘客的配合,也是因为执法的审慎。

正如饭是一口一口吃的,文明的脚步也是一步一步向前走出来的。社会文明风气的养成,需要循序渐进地涵养,需要在不断的反思与完善中去提升。如果大家都能多一份体谅,时刻保持自觉与克制,处处为他人着想,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不是什么难事,这才是文明素养的呈现。

在这个世界上,讲文明的人才是最时尚的人。

最理想的情况就是,仅仅依靠自觉,静音车厢就能良好运行,并在一段时间之后,自发形成各种约定俗成的规范。期待这一天的到来。

小马飞刀